遂宁竹编非遗传承人赵勤:与竹丝“共舞”的几十年

作者:admin 发布日期: 2019-11-04 二维码分享

  中新网遂宁11月1日电 (杨予頔)竹编制品曾是一代人的生活记忆,渗透了百姓的生活。近日,四川省遂宁市一名竹编非遗传承人赵勤的竹编画引发了网友的关注。11月1日,记者来到了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,探访竹编匠人赵勤与数万根竹丝“共舞”的故事。

四川遂宁竹编非遗传承人赵勤。 杨予頔 摄

  走进位于安居区黄娥古镇的竹编工艺品展厅,竹篮、竹筐、竹雕以及一幅幅竹编画随即引入眼帘,就像步入了竹编的世界,这些都是赵勤这么多年来纯手工制作的心血。

赵勤竹编作品《神通图》。 杨予頔 摄

  今年47岁的赵勤与竹编的缘分要从30多年前说起。15岁那年,为了学习一门营生的手艺,赵勤向身边的长辈们学习了实用竹制品凉席、箩筐的粗制竹编技艺。由于竹制品的销量只能勉强维持温饱,上世纪90年代,赵勤就像众多手艺人一样,加入了打工的大部队。

赵勤竹编作品《中华国宝图》。 杨予頔 摄

  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,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需求。偶然间,一些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引起了赵勤的注意,“我那个时候才知道,竹编还可以做这样的东西。我觉得别人能做,我们也能做。因为我本身有编凉席的基础,所以我就主要是做竹编平面画。”

  赵勤告诉记者,竹编本身不难,但要由“粗”到“细”,极其考验人的耐心。要想制成一幅精美的竹编画成品,要从原竹拉丝开始,在经过漂染、编织等数道繁杂的工序。

  2007年,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。耗时7个月,赵勤用48余万根竹丝编织出了原创作品《中华国宝图》,长3.45米,宽0.32米,精细地编出了56只熊猫,市值上百万元人民币。赵勤说,“其实花这么长时间编它不是说要让它卖到多少钱,人的一生很短暂,好的作品可能只有这么一两件,这个是我的心血,我会把它好好收藏起来。”

  3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,由于竹编需要长时间坐在一个小板凳前,编织细细的竹丝。年近50岁的赵勤已经不再亲自编织了,而是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竹编技艺的传承上,“因为这是一种艺术,其实喜欢的人并不是很多。而且因为太花费精力了,已经没有很多人愿意来学习,原来的老匠人年龄也大了。”说到竹编工艺的发展现状,赵勤颇感惋惜。但赵勤也表示,自己会尽自己*大的努力去宣传竹编工艺,提升人们对竹编工艺的关注度,让这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。(完)

【编辑:潘力维】

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